南蛮鴂舌之人指的是谁(历史上的楚国人为什么一直被视为野蛮人?)

100人浏览   2024-12-03 08:25:53

春秋时期,周成王封楚人首领(国君)熊绎为子爵,楚国始建。当时的诸侯国众多,公元前1048年,周武王在河南孟津大阅兵,去参加周天子阅兵大会的诸侯就有八百人。


《史记》记载:“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如果再加上没有参加会盟的诸侯,估计周朝早期大大小小诸侯总数应当在一千以上,楚国就是其中毫不起眼的一个。




但是后人一提到楚国,就想到“春秋五霸 ”里的楚庄王,“战国七雄”之一的庞然大物,很高大上的样子。其实楚国一开始爵位低等、封地偏狭,也不怎么受周天子待见。甚至历史上楚国人也一直被视为另类的野蛮人,是怎么回事情呢?



周天子分封的众多诸侯的封土大小和爵位高低是有讲究的,基本上是依照天子本家宗亲、勋高功臣、一般功臣贵族的顺序来赐封诸侯国的,连他们封地离周天子的核心王城的距离的远近也是遵循这个原则:亲者近,疏者远。

这个好理解,打虎要靠亲兄弟,上阵还要父子兵嘛,总得有个远近亲疏。比如鲁国、燕国、郑国都是周天子的宗室近支,姬姓;齐国是大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姜姓;秦国和楚国分别是嬴姓和芈姓(《芈月传》里的芈月就是楚国人)。

同样是诸侯国的国君,地位竟然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差别。比如宋国不大,但其国君是诸侯里面不多的公爵之一,因为宋国的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出兄长的儿子,这个算是尊崇礼乐、取代商朝的周天子对商朝后裔的一种特别优待(甚至名义上超过了姬姓宗亲),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统一战线”。

同样是姬姓,鲁国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姬伯禽,鲁国实际上是周天子对功高盖世的周公旦的赏赐,不过周公本人要留在镐京来辅佐周成王,因而由他儿子姬伯禽来代领封地,所以属于比较高的侯爵。

功德巍巍的齐国姜子牙虽是异姓也同领侯爵;曹国国君姬振铎 、霍国国君姬叔处虽然也同样是周武王的弟弟,但是没有显著的功劳,就跟异姓的秦国一样是伯爵。

当时楚国是个四等异姓子爵,甚至不如因叛周沦为替周朝养马的奴隶部落秦国。原因是西周衰落后,秦国护送周平王东迁而立功受封;楚国的爵位仅仅高于个别最低等的国君,如许国的国君是男爵

楚国的原始封地面积到底多大呢?现在还有争议:有的考证是20平方公里;有的考证是50平方公里;不管怎么说总体上很小。从楚诸侯国是四等的子爵以及与周天子的亲疏关系来分析,它都不可能很大。

要知道,那时为周王室建过功却出身低微、不便在周天子附近筑城建国的有功诸侯,都被远远地“封”到了蛮夷中间,楚国也不例外。

周成王感念(yu)鬻熊的功劳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楚君,辖区只是楚国封诸侯前已有的领地,并没有给楚国另外划地盘,主要是以长江流域中部荆州地区为中心的一块地方,初始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不是今天的江苏丹阳)。

这些地方山丘纵横,河汊密布,早在几千年前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刀耕火种、农耕文明时期,对楚国先民来说不能不说是自然条件恶劣。更重要的是,先期的楚国领地中属于周天子势力范围内的区域十分有限,更多的是蛮夷杂处的南方夷越蛮邦、不服教化的少数民族。

说白了周天子封楚就是给了楚国一个空头名分:势力范围内的都是它原有地盘,势力范围外的是周室根本掌控不了化外蛮邦,这些蛮夷势力甚至隔三差五的还会骚扰所谓“中国”。

这里的“中国”不是指后来秦汉大一统后的普通意义上的中国,而是指黄河流域以镐京、洛阳等为中心的周天子及其驭下诸侯国的那一摊狭义的中国。周天子对楚国的分封目的也很功利,就是拿楚国当周朝防御南方各民族的重要防线。

周惠王曾毫不掩饰地对楚成王说:“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所以楚国先人从周天子那里得到的几乎是空头委任状,类似蒋委员长败退台湾后在大陆到处播撒的各种“游击总司令”。有本事,抢来的土地都是你的;没本事,那就自生自灭吧。



楚国也一直不怎么受周王室的待见,早在春秋时期那个狭义中国的小疆域条件下,所谓正宗“华夏中国”以外的东、西、南、北的各个部落分别被歧视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后来东、西、北边的同化得差不多了,南北的差别却长期存在,一直到近代还有“南蛮北侉”的说法。评书《岳飞传》、《杨家将》都是讲的宋代的事情,北方的金兀术一看见宋朝将官,开口就是“小南蛮”

自春秋时期起,楚国就一直被称呼为“荆楚”、“楚荆”或“蛮荆”,楚也好荆也好,原意都是指江汉流域的山林中一种常见的用作柴薪的灌木,最初都不是什么好字眼!据郭沫若考证,“蛮荆”就是“南蛮”。

《诗经》中有:“蠢尔蛮荆,大邦为雠?”, 这句话再次佐证了楚国初始算不上大国!这是周天子警告、吓阻蠢蠢欲动的荆州蛮族(楚国),要他们不可与中原大国作对、结仇!蔑视和不屑跃然纸上。

这种歧视和不待见影响深远,直到战国时的孟子虽然秉承孔圣人包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在内的孔门衣钵,却在其著作《孟子·滕文公上》中堂而皇之地讥讽楚人许行:“今也南蛮鴃(jué) 舌之人”,意思是楚国人许行讲话怪声怪调如鸟语。师范华夏的亚圣人孟子都如此歧视楚国,何况一般人乎?

长期地位卑下,不受重视甚至保守歧视的楚国先人毫不气馁,愈挫愈奋。建国之初国土偏狭,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于是楚国向南方扩张,居住在南方的南蛮、百越等民族,逐渐成为楚国的庶民,被列入楚国的户籍(楚国后期)。周天子看见楚国日渐强大,为防失控,于是在它的周围分封了许多同姓(姬姓)诸侯监视它,史上称汉阳诸姬”(位于汉水以北,大巴山与大别山之间的广袤区域)。

不料楚国我行我素,日益强盛,持续向外扩展,这引起了周王室的不满,认为是蛮荆是潜在威胁。

为了征服楚国及攫取楚国的重要战略物资铜矿,周武王曾孙周昭王曾三次率师攻楚,结果第三次全军覆没,六师尽丧汉水,甚至天子周昭王姬瑕也把性命丢在那,这让周王室大失颜面,连史书上也只能以“昭王南征而不复”的曲笔记载。

周天子从此对楚国心存忌惮,楚国则趁周室衰落之时兼并了许多国家,越来越强大,更加藐视周王室。楚君熊渠继位后,抓住周王室衰弱和中原动乱之机,开始开疆拓土的进程。西征庸国,东攻扬越、夺取鄂国,将楚国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楚国逐渐蓬勃兴旺地发展起来。

熊渠更是离经叛道,僭越封长子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镇守长江中游的三个要地。要知道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始皇帝”之前的中国,“三皇五帝”乃至后来的周天子(或称周某王)基本上是一个概念,就是天下共主,大致相当于秦汉一统后所谓的“皇帝”。

春秋五霸算是最厉害的五个诸侯国国君,除楚国外其他四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最高也仅仅称“公”!其实这几个国君在上述“五等爵位”的体系里甚至达不到“公”的爵位,只因称霸了周王室也只能半推半就,算是有点当今“荣誉封号”的意思!

楚君熊渠倒好,一下子让他三个儿子直接称“王”,儿子跟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老子的地位就更不用说了!这简直是对周天子赤裸裸的挑衅和蔑视,僭越之罪,莫此为甚!

好在周厉王继位后,以暴虐著称,熊渠感觉楚国羽翼尚未完全丰满,担心受到周朝讨伐,便暂时取消几个儿子的王号。算是周室暂时博回了颜面。

不料到了熊渠的后辈子孙楚君熊通即位后,熊通不满自己爵位低,拿他先祖鬻熊做过周文王老师一事说事,通过汉阳几个监视自己的姬姓诸王向周天子讨要更高级的爵位。遭拒后他就彻底跟周室撕破脸,自称“楚武王”,并子孙一路称王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


早在春秋前期,楚国就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萧国、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公元前306年,灭越国。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五十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时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后又经历几百年的经营,楚国征服了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扫江汉,凸显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在位的“宣威盛世”期间,其疆土更是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苏北部,幅员广阔。

在八百年间,春秋争霸,战国称雄,楚国势力范围遍及半个中国,一跃而为“北至黄河,南至云贵,东及海滨,西接巴秦”、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大国,所谓“楚地阔无边,苍茫万顷连”!楚人以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强国之路。

随着楚国的日益扩张,地处中国南方的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频繁发生战事。本来楚国一向被北方所谓华夏正宗轻视、藐视乃至歧视,在以前被骂“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时还能装孙子隐忍,不过偶尔一发犟牛脾气也让“周昭王南征而没,丧六师于汉水”。

现在强大的楚国更加我行我素了:干脆以异端蛮夷自居 !熊渠故意封三个儿子僭越王尊就是还周天子以颜色:“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你不给老子高爵位我熊通就自己称王,而且子子孙孙称王!

“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这是楚国攻打周天子的宗亲同姓隋国时赤裸裸的武力威胁,管你有罪无罪,不管能不能找到战争借口,就是要打你!颇有点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

这些实际是楚国在向中原众诸侯公开挑衅:你的地我占了,你们拿我怎样?我蛮夷就是这么屌!礼崩乐坏便始于此,蛮夷“无耻”而得实惠,激起了各国公侯的野心,历史于是从春秋的遮遮掩掩到战国的明刀明枪!

周天子这时对楚国也无可奈何了:要称王就称王哦,但是爱卿要维持最低程度的君臣之礼嘛!以前楚国刚分封时一穷二白,它尚且恭恭敬敬地向周天子进贡“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现在象征性的进贡几车用作祭祀的苞茅就可以了!可想而知:作为贡品的茅草,对已经地大物博的楚国来说,随随便便就可以在山脚路边砍几车,简直不费出灰之力!

楚庄王率军攻打晋国时候,带得胜之兵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实际上是在周天子都城洛阳陈兵示威、挑衅。他甚至询问周王不得已派去慰劳楚军(实际是探虚实)的使节王孙满关于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后来就有“问鼎中原”这个成语。

楚庄王问鼎,大有欲取周天子而自代的意思,可见楚人对周王室轻慢到了何种程度!后世楚地“不服周”这个方言就流行开来,当地老百姓在遇到不服气和不甘心的时候,习惯说一句:“老子就是不服周”!

随着楚庄王称霸,原来一直受到歧视没有与周天子会盟资格的楚国,这时因霸主身份也迫使周天子不得不赏赐主盟的祭肉——“赐肘”来确认楚国的霸权。

本来一直被“华夏正枝”视为另类的楚国这些向周天子及中原诸侯公开挑战的系列举动,体现了楚人不服、不屑、不羁的性格气质,着实让当世人膛目结舌!强化了“荆蛮”或“蛮荆”蛮横、不讲理、不尊王化、非礼乐教化之民的形象。

再加之楚人南下带去的北方华夏文化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结合,最终形成一种既与中原文化联系又饱含“南蛮”元素的楚文化。楚人说“楚言”,讲“楚语”,著楚书如《楚辞》等,听楚乐(编钟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楚文化体系。

在一直存在华夷之辨的古代中国,久而久之就把楚国人看成是另类的野蛮人,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这从被楚人一直视为“神鸟”的凤凰、“九凤神鸟”被所谓的“华夏正枝”逐渐铺陈敷演为摄人心魄的“鸟怪”、“妖鸟”也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