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喝或者爱喝什么样的茶?这个问题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有人喜欢绿茶的清香鲜爽,有人喜欢红茶的浓郁醇厚,有人喜欢乌龙茶的香醇爽口,有人喜欢白茶的甜香自然,有人喜欢普洱茶的厚重、力度与变化,也有喜欢各式花茶的扑鼻花香,等等不一而同。
另外,我们经常也会碰到一个大致相同的答案:适口为珍。我的嘴巴我做主,要喝什么茶,爱喝什么茶,就看我喝着开不开心、舒不舒服,茶好不好我说了算。这些年来,跟很多喝茶的朋友交流过,持有这种喝茶观的为数不少。同时我有发现一个现象,多数人对茶的认知有失偏颇,没有抓住重点。喜欢绿茶的不知道何为鲜爽,喜欢普洱的分不清湿仓与干仓,喜欢茶香的分辨不出添加香精……等等。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喝茶是容易被引导的主观,二每个茶当下都有一个客观上最佳状态,评价茶好不好必定有一个客观的、事实存在的标准。
个体感官敏感度不同,同样的茶在不同冲泡情况下表现又不一样,所以主观在茶叶认知上很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这个主观是容易被引导的。讲一个我学茶路上的一个故事,大概是2010年前后,我们几个人跟老师学茶有一年多了。那是各种论坛鼎盛时期,茶语清心是一个蛮有影响力的论坛,喜欢普洱的前辈、新手都有活跃在其中的普洱雅苑板块。偶然机会一个马来西亚人跟我们交流,名字好像带个“虎”字,就称他马虎吧。有一天马虎约我们一起喝茶,他带了一个二十多年陈期的老茶:杏仁香老砖。大家在马虎的讲解中,陶醉于老茶的陈香厚滑,很快渡过一个愉快的上午。最后马虎还留了一砖赠送我们,个个都很感谢,如获珍宝。后来我们约老师一起品这个杏仁香老砖,老师一看干茶就说不对,高温退仓,杏仁香是高温烘出来的。然后老师就带着我们开泡,进一步告诉我们这个茶的问题在哪里。我的味觉与口腔感觉灵敏度比较高,自诩仓茶有两个问题一定逃不过我的感知:仓味与喉咙干痒。做过仓的茶会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会产生黄曲霉,带来霉霉的仓味,并且茶汤会刺激喉咙干痒,即燥喉。跟老师一起喝杏仁香老砖的时候,还是没有感觉到仓味,但是几杯喝下去,感觉到轻微的燥喉。之前竟然一丁点儿燥喉都没有感觉到,注意力放在马虎讲解老茶柔厚的汤感,醇正的陈香还伴随着特别讨喜的杏仁香。老师告诉我们这个茶仓味几乎感觉不到,是因为用了高温退仓的手法。茶叶本身有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作用下会产生新的香气物质,做的好可以去除、掩盖仓味。但是因为黄曲霉素是去不掉的,所以燥喉感再怎么技术处理,都无法去除。但是同一个茶,间隔一两周时间,就是因为一起喝茶的“老师”不同,我们对它的认知就天差地别。二十多年陈期的茶,就是现在也不是可以常常可以喝到,况且十几年前,第一次喝感觉真的很好,这个时候说“适口为珍”肯定是错误。
至于老师怎么会看干茶就说不对呢,时间过去太久,当时的那个“老茶”找不到图片资料。2017年在茶友群里,一资深茶友发这个图片,说30年陈的班章。我说这个茶不对,属于高温退仓,因为条索太干燥,一看就是受过高温。可以对比一下存储正常生茶,会不会是明显感觉含水量有差异。存储良好的生茶应该是条索乌润、芽头金黄,“润”字就代表有一定的水份感,不是枯燥的。朋友说不会,这个茶一点仓味没有。过一会儿,他拍叶底图片上来,明显叶底软烂、颜色花杂(发酵程度不均一),说是不对,仓茶。这个茶他喝过不止一次,之前受卖或者给他茶之人的引导,认为这是一个好茶,证明了喝茶是“容易被引导”的主观。
不仅仅是茶,很多事物都一样,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我们的认知水平,可是我们看到的、感知到经常不是真相。每个茶当下都有一个客观上最佳状态,只有基于这个状态的结论才正确。不应该以每个喝茶人的感官认知来评定茶的好坏,也不应该是否适合自己口感来评定一个茶的好坏,也只有真正的好茶才会给我们真正好的感受。跟老师学茶一段时间后,老师要求我们回甘不润的茶不要买。十几年来,喝过很多种茶,真心体会到回甘润甜的茶才可以给人持续向好的感受。因此个人有这样的结论,认真喝茶就要喝好茶,因为喝茶大抵是解渴之上的追求,那些不能带给我们足够愉悦感的茶不喝也罢。那么好茶的标准是什么?经再三思考:回甘带润作为好茶的门槛最合适。以此为基础,个人把茶分为好中差三级,好茶又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好茶之上为极品。
初等好茶:有回甘且润,随着时间推移口腔越来越甜。哪怕是舌面与上颚前三分一处有一点点的润感,都会口感越来越好、上行,且茶汤厚实,这就是初等好茶。
中等好茶:回甘的润感有一些强度,比较扎实,润的位置在舌面与上颚前半部或者前四分之三处,没有布满整个口腔,持续时间几分钟以上,并且茶力较强,茶香比较明显,喝完以后口腔留存不仅有回甘生津,还有茶味、茶力或茶香,或两者三者都有,留存开始有层次感。
上等好茶:回甘非常扎实、很甜润,布满口腔(上颚润感完整),持续时间更长,且茶力强劲,茶香明显,茶汤入喉后茶味茶香茶力明显留存,长达十分钟(大概)还满口是茶的感觉,为上等好茶。
上等好茶之上的为极品:回甘润到喉咙,喉咙的甜润感明显,可以深到锁骨末端,所谓一线喉,茶力很强,留存有层次,后韵迷人,令人留恋,喝过一次几天不想喝别的茶,喝什么茶都让人想起它,那么可以定为极品。
以其中的主线,回甘润泽来说,回甘略润入门好茶,甘润稍强占据口腔一半左右中等好茶,甘润强、布满口腔上等好茶,润到喉咙为极品。这个标准最适合普洱生茶,其他茶类对润的要求可以降一档,但同时香气、滋味的要求需上一两档。因为对比生普,通常情况下绿茶、红茶、青茶等香气滋味见长,而整体内含物质往往不如。好茶之下就简单了,有回甘但不润,为中等茶,没有回甘的级别只能为差。宋代李郛在《纬文锁语》中把茶别称为“余甘氏”,可见没有回甘不可以为茶。
回甘不润的茶口感很快下行,茶汤在嘴巴的感觉比茶汤入喉之后更好,略甜以后就是寡淡。大家可以对冲蜂蜜水与白糖水,体会润甜感,以及口感上行还是下行的感觉。然后找一个好茶,喝明白茶的回甘带润是什么感觉,记住就行。喝茶跟其他事情一样,只要先喝明白一类茶中的一个,就能体会到品鉴茶的各个要素,然后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实跟游泳的道理差不多,在一个泳池学会游泳,不会说换了地方就不会游。水有水性,茶有茶性,喝明白一个茶,掌握茶性,再不断的喝各种茶来印证、精进,我们就不难喝明白当下这杯茶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从而该喝什么茶就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