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母亲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她教会我们走路,教我们学习礼仪。
唐代诗人司空图有诗《步虚》就是如此
司空图(唐代)
阿母亲教学步虚,三元长遣下蓬壶。
云韶韵俗停瑶瑟,鸾鹤飞低拂宝炉。
诗词中的母爱是“圣善”,是温暖的南风。
《凯风》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诗经·国风·邶风〔先秦〕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词中的母爱是“伟大与无私”,犹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他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在外面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孟郊〔唐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词中的母爱是“深厚和伟大”,是细细缝好御寒的冬衣,时时捎去嘘寒问暖的家信。
蒋士铨这首《岁暮到家》是一首表现骨肉亲情的诗作。诗中通过描述久别回家的游子与母亲相见时的情景,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写到在慈爱的母亲面前,他心中百感交集:一方面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另一方面也感到十分内疚,由于自己出门在外未能在母亲膝下承欢尽孝,深感未尽到人子的责任,从而辜负了母亲的拳拳之心。因此,不敢诉说自己旅途的艰辛。除了惭愧之外,也含有担心直言远行的劳顿,会使母亲更加心疼。
蒋士铨〔清代〕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词中的母爱是无私的,是“夜绩孤灯暗”为子孙操劳;难安的老亲,“长作依闾人”。
清代沈受宏的《忆母》写出了母爱的无私。年迈的母亲,牵挂儿子的艰辛,还“夜绩孤灯暗”为子孙操劳;难安的老亲,“长作依闾人”,盼望等待着儿子的到来。无私的母亲,实在令人感动至深。
清·沈受宏
贫是儒家事,难安为老亲。
遥怜负米客,长作依闾人。
夜绩孤灯暗,朝梳白发新。
生男亦何益,只是累艰辛。
诗词中的母爱是牵挂,是即使相隔千里,也挡不住母亲对儿子的牵挂。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十五》,又名《将母》。这首诗寥寥数语,刻画出月圆之夜听到杜鹃啼叫、母亲和儿子深深牵挂对方的动人情景。
王安石〔宋代〕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母爱在古诗词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那些远离母亲身边的游子们的爱母之心,恋母之情也是强烈的。正如清代诗人黄景仁所写的《别老母》。
《别老母》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幼年丧父,居家召赛,富年舍渡在外。偶然归家,不过小聚几日,为了生计,不得不作别老母,离家远行。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告辞妻女和拜别老母,外出为官府办事,这首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写下了分别时的悲伤心情,直至现在也是歌颂母爱作品中的不朽之作。
黄景仁〔清代〕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现在人们在母亲节这一天送的是康乃馨,,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萱草化生在北堂之下,所以中国文化中,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写出了母亲对游子的牵挂与担忧。在萱草花盛开的季节,母亲倚门翘首盼儿归、却香无音讯;而慧鸟的鸣叫,表达了游子对自己不能奉养母亲的羞愧与歉意。这首诗通过睹物思人、借物言情,将母子间的思念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王冕〔元代〕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人到老年,身体每况愈下,疾病缠身,“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报答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身为人子,如果可以治好母亲的病,稍微报答一下母亲的恩情,人生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送母回乡》,就说到了他的母亲病了,李商隐要送母亲回乡求医。对母亲担忧,不舍,伤感悲伤流泪。
李商隐(唐代)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清代诗人袁牧六十多岁丧母,仍悲痛不已。自己虽已年过花甲,仍十分怀念在慈亲膝下生活的日子,写下了《伤心》一诗。
诗人在佳节思念母亲,想到母亲的远去,泪水滂沱;想起母亲在世时,自己欢待在母亲身旁的日子,自觉千金难买。浅语遥情,极为感人。
袁牧(清代)
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母膝下过。
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
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
只觉当初欢待日,千斤一刻总蹉跎。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母亲,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已然深眠山头黄土中,黄昏时分禽鸟稀少,夕阳西垂,诗人独自在站在母亲坟前垂泪饮酒,却再也没有人叮咛早点回家。
陈去疾〔唐代〕
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不见丁宁嘱早归。
元代诗人与恭写的《思母》这首诗描写母亲去世后,霜打芦花,诗人泪湿衣衫,心中一片凄凉,此生再也见不到母亲倚着柴扉等待自己归来了;想起去年的梅雨季节,自己典当袈裟、负米归来的情形,但是如今却只留下满腔怀念。这首诗并没有华美的词渫,只是用极普通的词语,叙述极平凡的往事。诗中流露的全是一片赤子之心,孺慕之情读来令人深为感动,惋叹不已。
与恭〔元代〕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