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也是日本、韩国、越南等一些国家佛教的祖庭,并被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推崇,影响遍布世界。
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清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列位大臣,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他们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他们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
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暂居于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这里需要说一下“寺”,在我国古代,寺是国家的行政机构,像大理寺、鸿胪寺等。
接着,永平十一年(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了《四十二章经》(就是鹿鼎记中的那个),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就这样,位于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的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距今已1900多年之久。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200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朱士行。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上述种种源远流长的事迹就使得洛阳白马寺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在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后,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在公元68年以后的150多年时间里,有192部合计395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此时佛教也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一场受戒仪式在白马寺举行,这是一个注定要深深印刻在中国佛教史上的事件。这一天,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就受到了破坏。
白马寺虽然在我国佛教史上有着开山鼻祖之功,但其规模可能比不上五台山、九华山、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动勒卧佛寺,甚至还比不上珠海的普陀寺。但其历史地位是首屈一指的,远非其他寺院可比的。
白马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由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组成,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
白马寺在经过东汉早期的辉煌后,在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中第一次遭到破坏,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各地联军,对洛阳形成了半包围的阵势。为防止人民逃回,他便把洛阳城周围二百里以内的房屋全部烧光,洛阳白马寺被烧荡殆尽。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在重新营建洛阳宫的同时也重建了白马寺。西晋永安元年(公元304年),张方攻入洛阳,烧杀虏掠,在长期的战乱兵火中,洛阳白马寺再一次遭受严重破坏。
武周时期(公元685年),武则天敕修洛阳白马寺,这是洛阳白马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是在安史之乱中,白马寺再次遭到破坏。到唐末,洛阳地区长期战乱,白马寺也未能幸免再次破坏。
宋代,宋太宗时期重修白马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司礼监掌印太监黄锦,又一次大规模整修洛阳白马寺。此次重修,大体上奠定了洛阳白马寺现在的规模和布局。 明代末年,洛阳又遭战乱破坏。
清代,光绪年间重修接引殿。宣统年间在清凉台上建毗卢殿。
新中国成立后,白马寺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59年多次重修。但在那特殊年代惨遭破坏,包括30叶的贝叶经也都被烧毁了。1972年进行了全面重修,1987年再次对一些建造给与加固。
白马寺山门前,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形象温和驯良。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
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每座大殿都有造像,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毗卢殿在清凉台上,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此外,还有碑刻40多方,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
白马寺的法宝阁与藏经阁,分别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 1995年建成。其中,藏经阁内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10余种藏经;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10种"法宝"。
白马寺东面有齐云塔,为中国最早的佛塔,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间,金代重修。玲珑挺拔,古朴秀丽。13层,高25米,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
泰国佛殿是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出资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国佛殿,1995年竣工,之后又多次扩建。并在舍利塔中供奉有释迦牟尼佛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