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杨昌济故居】简介

100人浏览   2024-12-05 17:48:45

杨昌济故居位于豆腐池胡同15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建筑。1918年杨昌济(怀忠)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当时为豆腐池9号,大门上挂“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此院是一座不太规则的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12米。如意大门一间在院子西南侧,硬山顶合瓦皮条脊。一进院有倒座房三间、北房三间、东厢房三间,均为硬山合瓦清水脊。西厢房已改建。北房三间为杨昌济先生自己居住,东厢房三间为女儿杨开慧所住。后院有后罩房四间,为其他家属居住。


杨昌济,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关心毛主席、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努力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最后导致新民学会成立。任北京大学教授期间,协助蔡和森等筹措赴法勤工俭学旅费,介绍毛主席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有《劝学篇》等文,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书。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主席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

1918年8月,毛主席和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籍青年到京,与蔡和森暂住到这院南房靠近大门的房间里。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的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开展活动,在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租了三间房,会员们集居一处。

该处为毛主席青年时代在北京的第一个居所,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豆腐池胡同属东城区安定门地区,在宝钞胡同内,呈东西走向,自东向西沟通宝钞胡同与旧鼓楼大街,全长470余米,南侧与钟楼湾胡同相通,北侧与赵府街相通。

胡同原以赵府街为界分为两段,明代,称东段为“豆腐陈胡同”,因胡同内有一陈姓豆腐作坊而得名;西段名称不详。清乾隆时,东段称“豆腐池胡同”,或因“陈”、“池”音转,或因豆腐房易主,不得而知;西段称“清净寺”,因胡同内有一座清净寺而得名。宣统时,胡同东段称“豆腐池”,西段称“娘娘庙”;光绪年间已将“清净寺”改建为“宏恩观”,俗称“娘娘庙”,胡同因之而得名。1947年,胡同东段称“豆腐池胡同”,西段称“娘娘庙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娘娘庙胡同”并入“豆腐池胡同”;曾一度改称“朝红胡同”,后复称“豆腐池胡同”。


豆腐池胡同15号,旧时的门牌是豆腐池9号,在胡同中段北侧,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为455平方米,有房屋16间半,包括街门一间,建筑面积237平方米。具体格局是:街门为如意门,建在“巽”位;外院有南房三间、北房三间、西厢房三间、东厢房两间;里院有北房四间,灰顶平台房半间。

杨昌济先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居住在此,街门上挂有“板仓杨寓”铜牌。杨先生及夫人住外院,其子杨开智住里院。外院北房为居室,一明两暗,中间明间为堂屋,杨昌济夫妇住东里间,其女儿杨开慧住西里间;南房隔成两明一暗,西边的两间为明间,作为客厅;东边的一间为暗间,供客人临时居住。毛主席第一次来京时,与蔡和森曾在南房的暗间住了约一个多月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