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fù】,象形字,甲骨文像山包、土丘的形状,本义是高出地面的小山。
字义引申为:
1. 高地,土山,如"河阜"、"阜陵"。
2. 财富、财产,如"家阜"。
3. 众多,如"民阜"。
4. 姓氏,如战国时魏国大夫襄阜。
阜字是一个形声字,从阜,从甫(fǔ)。甫本义为开始,引申为地名。可见,阜的读音受到了声旁"甫"的影响。
说到阜字,不得不提到《诗经》。《诗经·周颂·载见》有"为山九仞,为阜九重"。"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重"指层叠、重叠。诗句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王城宫殿所在的山高峻雄伟,土地广阔肥沃。
杜甫在《秦州杂诗》中写道:"秦州城北寺,山阜扫烟埃。"诗中的"山阜"指寺庙周围的高地。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楚子伐陈,陈潰,楚获其三阜。"文中的"三阜",指陈国的三处要地。由此可见,"阜"字常用来指代重要的高地或要塞。
说完了"阜",再来看看"蚌埠"。
蚌埠,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蚌埠"读作【bèng bù】,前后鼻音,千万不要读成"棒福"哦。
"蚌埠"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因淮河泛滥,蚌壳堆积,故称"蚌埠"。南宋嘉定年间,此地建县,名为"蚌埠县"。后改名怀远,明正德五年复名"蚌埠"。
蚌埠素有"珠城"之称,是我国著名的"珍珠之乡"。当地盛产珍珠蚌,所产淡水珍珠享誉中外。
除了蚌埠,埠字还出现在其他地名中,如:
- 洪埠,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
- 白埠,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
- 草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
- 泗埠,在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
可见,"埠"多用于水边的渡口或聚集地。
俯【fǔ】:低头、弯腰。如"俯首""俯视"。
峊【fù】:音同"阜",山峰的样子。
玞【fù】:玉的一种。音同"阜"。
捊【fù】:急切的样子。
芙【fú】:芙蓉的简称,一种花。
茯【fú】:茯苓,一种药材。
枹【fú】:相邻的木头。同"柎"。
岪【fú】:山高的样子。
蚨【fú】:古代的一种小钱。
袝【fú】:古代的衣服。
趺【fū】:盘腿而坐的姿势。如"趺坐"。
跗【fū】:脚背。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古人诚不我欺。"阜"念fù,"蚌埠"念bèng bù。一字之差,音义迥异。
通过深入探究"阜"和"蚌埠"的读音和来历,我们领略了汉字的奥秘,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希望通过这次语言之旅,大家都能掌握"阜"和"蚌埠"的准确读音,不再"言不顺"。